<menuitem id="ujwzr"><rt id="ujwzr"></rt></menuitem>
<dfn id="ujwzr"><i id="ujwzr"></i></dfn>
  • <menuitem id="ujwzr"><i id="ujwzr"><em id="ujwzr"></em></i></menuitem>
    <menu id="ujwzr"><tt id="ujwzr"><tfoot id="ujwzr"></tfoot></tt></menu>
    <menu id="ujwzr"><rp id="ujwzr"><dd id="ujwzr"></dd></rp></menu>
      <samp id="ujwzr"><i id="ujwzr"></i></samp>
      <menuitem id="ujwzr"><rt id="ujwzr"><em id="ujwzr"></em></rt></menuitem>
      <menuitem id="ujwzr"></menuitem>
      <menuitem id="ujwzr"><i id="ujwzr"><nobr id="ujwzr"></nobr></i></menuitem>
      <sup id="ujwzr"></sup>
      加入收藏 在線留言 聯系我們
      關注微信
      手機掃一掃 立刻聯系商家
      全國服務熱線18030129916
      公司新聞
      國際工業統計年鑒:對全球制造業發展現狀的觀察
      發布時間: 2024-01-15 08:34 更新時間: 2025-01-05 13:30
      觀看國際工業統計年鑒:對全球制造業發展現狀的觀察視頻

      近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正式發布了《國際工業統計年鑒2023版》,該年鑒的出版是UNIDO和各國統計局、聯合國統計司、聯合國人口司、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統計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等機構的合作成果。

      在當前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的全球背景下,全球主要國家對工業戰略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正促使對工業政策進行重新評估,強調了工業政策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中心地位。《國際工業統計年鑒2023版》提供了當下準確、全面的全球工業發展的統計數據,能幫助政策制定者在重視凈零轉型的大背景下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本文選取了部分亮點數據和分析以饗讀者。

      全球工業統計

      2022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4%來自工業部門,全球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為2.3%,低于全球GDP的增長率(3.1%)。

      圖1 工業占全球GDP比重及全球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走勢

      1. 工業部門趨勢

      全球MVA占全球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16.2%穩步上升到 2022年的16.8%。然而,全球制造業的增長并未伴隨著就業的同步增長,制造業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從 2015年的14.2%下降到2021年的13.6%。在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方面,世界銀行的新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小型制造企業能夠獲得貸款或信用額度,而且金融資源的分配存在明顯的地域不平衡,高收入國家的工業企業更容易獲取貸款。在全球范圍內,脫碳挑戰依然嚴峻,但工業活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出現了脫鉤跡象。雖然在2000年至2021年間MVA增長了超過一倍,但制造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卻僅增加了60%。

      圖2 全球MVA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走勢(2000-2021)

      2. 可持續發展目標9(SDG 9)

      SDG 9 旨在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工業化是SDG 9 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盡管工業化程度被用作衡量經濟表現的通用指標,但其目標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

      對于低收入水平的經濟體而言,工業化意味著從傳統的農業或低附加值活動轉向以現代工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并實現更高的生產率;對于高收入經濟體而言,工業化體現在先進的生產過程;對所有經濟體而言,工業化意味著向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過渡。SDG 9 提供了一個量化框架,可用于監測這些目標的進展情況。目前已有137個經濟體對標了UNIDO的SDG 9 工業指數。

      SDG 9 工業指數:

      SDG 9.2: 制造業生產和就業

      9.2.1 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

      9.2.2 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例

      SDG 9.3: 小型工業企業

      9.3.1 小型工業企業在總工業增加值中的比例

      9.3.2 擁有貸款或信貸額度的小型工業企業比例

      SDG 9.4: 工業的環境可持續性

      9.4.1 單位工業增加值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SDG 9.b: 技術升級

      9.b.1 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工業增加值的比例

      3. 工業競爭力表現指數(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CIP指數)

      自2013年以來,工發組織一直使用CIP指數來衡量工業競爭力。CIP指數由生產和出口制成品的能力、技術的優化升級以及全球影響這三方面的統計指標構成,用于評估一個國家的制造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生產和銷售商品以及技術發展的相對成功程度。該指數目前涵蓋了153個經濟體。

      截止2021年,德國、中國和愛爾蘭是全球工業競爭力表現強的三大經濟體。北美和歐洲有14個經濟體進入CIPpaimingqian20。

      圖3 全球CIP指數排名的經濟體

      聚焦制造業

      盡管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經濟體僅占全球MVA的9%,但它們在2022年實現了比完成工業化的經濟體更高的制造業增長速率。從技術分布來看,全球近50%的MVA來自高技術產業,在低收入經濟體中,中高技術制造業僅占出口的5%,而在高收入經濟體中,其份額超過40%。從地域分布來看,亞洲仍然是世界制造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地區的主要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

      圖4 已完成工業化與正在進行工業化中的經濟體MVA走勢(2016-2022)

      1. 全球制造業現狀及分布

      自 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制造業已開始步入疫情后的復蘇軌道。2021年MVA增長率為7.4%,2022年MVA增長率為3.2%。比較而言,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全球生產逐漸遠離傳統的工業化經濟體,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經濟體的制造業增速高于完成工業化的經濟體。同時,低收入經濟體在2022年全球制造業中的份額僅為0.3%。從技術分布來看,中高技術產業實現了增長,而低技術產業則相反,這突顯了創新和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2. 制造業結構與轉型

      過去二十年中,中高技術產業重要性逐漸增加。2021年全球MVApaimingqian5的行業分別是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食品制品、化學制品、機械和汽車。但從統計軌跡來看,汽車制造業溫和增長,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面臨下降壓力。

      2022年,中國的制造業排名,占全球制造業30.7%的份額,美國是全球第二大制造國,占據了全球MVA的16.1%,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制造國,占據了全球MVA的6%。德國仍然是大的歐洲制造國,在全球MVA中占據了4.8%的份額。

      從地域分布來看,亞洲和大洋洲不斷擴大其在全球中高技術產業中的份額,在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以及非洲,中高技術產業的比重較低,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

      圖5 按國家組別劃分的MVA占比變化趨勢(1990-2022)

      3. 制造業貿易

      自2021年以來,隨著大多數國家從xinguan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全球制造業出口激增,于 2022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9萬億美元。其中,高收入工業經濟體在全球制造業出口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75%下降到2022年的56%,中等收入工業經濟體的貢獻從15%增加到32%。中等收入工業經濟體貢獻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在制造業貿易中的積極參與。

      高收入工業經濟體在全球制造業出口和進口中的份額差距擴大,表明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在擴大。從技術分布來看,全球中高技術制造業出口在疫情后期達到了歷史高點(2022年達到11.2萬億美元)。

      圖6 按國家組別劃分的制造業貿易份額(2000-2022)

      4. 制造業就業和勞動生產率

      全球制造業就業占整體就業比率從2015年的14.2%下降到2021年的13.6%。從數量來看,制造業就業從2015年的4.44億下降到2021年的4.42億人,下降了0.5%。而且,制造業領域仍然存在著性別不平等現象。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制造業中的女性就業人數有所下降,且趨勢為顯著。在2020年xinguan疫情的高峰期,中等收入國家經歷了制造業就業的顯著下降。在這一群體中,女性員工的下降率為4.3%,比男性就業下降率(3.5%)更為顯著。就勞動生產率而言,不同收入經濟體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不同。勞動生產率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增長了29.9%,但在低收入經濟體中下降了3.4%。

      圖7 按性別和國民收入組別劃分的制造業就業增長率(2015-2021)

      5. 制造業的環境影響

      全球制造業活動在2020年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高達59億噸(5.9 Gt),其中化學、鋼鐵和水泥等行業是主要排放源。這些活動不僅導致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還引發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自2000年至 2021年,全球MVA增長超過一倍,但與此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增長了60%,顯示出工業化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脫鉤趨勢。然而,令人擔憂的是,低收入國家的減排效果有限,而一些中等收入國家(中國除外)的二氧化碳排放密度自2015年以來反而上升。

      圖8 全球MVA和CO2排放量走勢(2000-2021)

      聚焦采礦業和公共事業

      能源生產和采礦業活動產生了全球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固體廢料數量是城市數量的50倍以上,因此采礦業和公共事業在環境保護議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和2022年,就采礦業和公共事業增加值增長率而言,正在工業化的經濟體高于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經濟體。2022年全球采礦業和公共事業前5大生產國,及其在全球增加值中的份額分別為:中國(16.6%)、美國(14.1%)、沙特阿拉伯(4.2%)、俄羅斯(3.7%)、日本(3.4%)。

      工業創新

      1. 創新統計的重要性

      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生產力的提高主要由創新來決定。從政策制定者角度來說,追蹤整個經濟中的創新活動至關重要。然而,創新很難被定義、分類和測量。此次,UNIDO厘清了創新相關的不同概念,通過借鑒《奧斯陸手冊(Oslo  Manual)》,專注在商業創新領域,采納了WIPO等機構的數據,開創性地用四個維度對創新進行了分類測量,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參考。

      2. 什么是創新

      從統計出發,《奧斯陸手冊》對于商業創新統計是目前國際普遍接受的創新定義。創新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以及組織生產的新方式。隨著每一波工業進步的到來,創新逐漸成為推動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綠色和數字化變革又進一步驅動著創新。

      作為SDG 9 的三個關注領域之一,創新是所有其他目標的推動因素和催化劑。通過引入新產品和新工藝,創新可以提供改善食品安全、教育和健康的解決方案。它可以有助于減少生產和消費的環境影響,以及扭轉現有的生態系統損害。創新者無處不在,除了商業創新,政府、智庫、研究中心、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非盈利機構都是創新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3. 衡量創新所面臨的挑戰

      衡量創新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 創新作為研究對象的多樣性

    • 創新主題的多樣性

    • 與創新相關的活動的多樣性

    • 創新的決定因素的多樣性

    • 創新影響的多樣性

    • 難以定義術語

    • 報告主觀偏見的可能

    • 分類不充分

    • 創新的機密性

    • 觀測周期的問題

    • 4. 現有的創新衡量標準

      許多組織發布了用于衡量創新的儀表盤或計分卡,收集了創新的各項指標,包括發生率、活動、決定因素和影響等。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科技創新計分卡,歐盟委員會的歐洲創新記分牌等。其中的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每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該指數總結了132個經濟體的81項指標,涉及創新的七大支柱:機構、人力資本和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知識和技術產出以及創意產出。該指數顯示東亞、歐洲和北美洲是目前重要的創新集群。其他創新綜合指數包括彭博創新指數和歐洲綜合創新指數等。

      工發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工業創新指標,建立了工業創新監測框架,旨在根據中低收入經濟體的現有指標,為科技創新政策提供指導。該指標體系包括能力和資源變量,以及公共機構和國內外私營部門的需求變量。雖然這些指標、記分卡和指數有助于制定基準、展示一國創新的總體狀況并進行國際比較,但它們無法提供完整的信息,并且無法提供jingque的政策指導。

      5. 如何衡量創新

      對創新的綜合核算要求在該領域進行專門的數據收集工作,因此創新調查是這一領域重要的數據收集機制。調查可以提供有關創新的發生情況、特征、決定因素和影響的完整信息。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參與創新網絡以及學習和傳播的作用。共同體創新調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s, CIS)于 1992 年在歐洲國家實施,現已成為歐盟每兩年一次的工業創新數據跟蹤收集活動。它嚴格遵循《奧斯陸手冊》的建議,是歐洲企業創新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前文提到的歐洲創新記分牌的重要數據來源。其他的創新調查案例包括巴西、加拿大、中國、南非和英國的創新調查。由于創新對長期的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對創新領域的調查有望成為未來的優先事項。

      6. 建立工業創新數據基礎設施

      在設計或改進工業創新信息系統時,需要考慮通過系統的衡量方法反映所有參與者的創新活動,并應做到以下幾點:

    • 探索多元的數據來源(包括調查和非調查、行政數據和大數據等);

    • 與新的國際分類保持一致是至關重要的確保一致性和國際可比性;

    • 統計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密切合作將會成功確保創新統計數據有利于指導和完善分配政策方案。


    • 聯系方式

      • 電  話:0592-6372630
      • 銷售經理:蘭順長
      • 手  機:18030129916
      • 微  信:1803012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