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ujwzr"><rt id="ujwzr"></rt></menuitem>
<dfn id="ujwzr"><i id="ujwzr"></i></dfn>
  • <menuitem id="ujwzr"><i id="ujwzr"><em id="ujwzr"></em></i></menuitem>
    <menu id="ujwzr"><tt id="ujwzr"><tfoot id="ujwzr"></tfoot></tt></menu>
    <menu id="ujwzr"><rp id="ujwzr"><dd id="ujwzr"></dd></rp></menu>
      <samp id="ujwzr"><i id="ujwzr"></i></samp>
      <menuitem id="ujwzr"><rt id="ujwzr"><em id="ujwzr"></em></rt></menuitem>
      <menuitem id="ujwzr"></menuitem>
      <menuitem id="ujwzr"><i id="ujwzr"><nobr id="ujwzr"></nobr></i></menuitem>
      <sup id="ujwzr"></sup>
      加入收藏 在線留言 聯系我們
      關注微信
      手機掃一掃 立刻聯系商家
      全國服務熱線18030129916
      公司新聞
      工業軟件被卡脖子!為什么阿里、騰訊這些大廠不去研發?
      發布時間: 2023-10-08 08:44 更新時間: 2024-12-27 13:30
      觀看工業軟件被卡脖子!為什么阿里、騰訊這些大廠不去研發?視頻

      這個問題類比一下,就相當于:蓋別墅的施工隊,為什么不去蓋摩天大樓?

      阿里、騰訊就想相當于是蓋別墅,而工業軟件則是摩天大樓。有人覺得用“施工隊”來概括阿里、騰訊,有點貶低了,低估了他們的研發實力。

      但在工業軟件領域,阿里高P級的專家,還真不一定能解決工業軟件研發中的疑難雜癥。

      個,首先從研發流程來說,表面都是軟件研發。但工業從來都是“姓工業、不姓軟件”,工業行業寫代碼,這個事阿里、騰訊還真干不了。

      第二個,從資本講故事來說,阿里、騰訊對這個可能吃力不討好的賽道,興趣不大。畢竟互聯網的玉盤珍饈吃慣了,讓下場吃糠咽菜了,還真有點難?

      第三個,就是國內對工業軟件的偏見,還是存在的,阿里、騰訊更多是在觀望。

      一個一個來說,首先是研發流程,同樣是軟件,為什么工業軟件就不一樣呢?之前也在互聯網企業短暫呆過,雖然不是阿里、騰訊這樣的大廠,但也是一家市值超千億的上市互聯網公司。

      所以對于這些所謂大廠、中廠的產品經理、前后端和測試是個什么摸魚的工作狀態,還是親眼所見過的。

      工業互聯網的產品經理,需要的不僅是具備產品經理的職業能力,還需要對工業軟件有深刻的理解,這點和互聯網的產品經理有很大區別,一些所謂大廠的產品經理,坐在工位上做做用戶調研,看看行業報告,然后喝杯咖啡拍拍腦袋,就整出個需求。

      至于需求是否有價值,對用戶會產生什么影響?要么是想不清楚,要么就干脆不想,反正PRD產品圖畫完,的米錢就賺到手了。

      再比如測試崗位,工業軟件領域的測試,如果對行業、對工業研發、生產的知識不了解,測試工作根本無從下手,而我之前那家互聯網公司的測試,無非就是找幾個Andriod、IOS的測試機,提前走一遍流程,然后挑點Bug和流程設計問題,就沒啦。

      與其說是測試,倒不如說是門檻不高的找錯小能手,所以測試行業近些年也興起了,測試+寫代碼的職業浪潮。

      所以中國10余年的互聯網紅利,滋養了許多IT人員,但催生出多少有能力、有功力的IT從業者,這個問題存疑。

      所以工業軟件的開發和互聯網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其實是兩碼事兒。阿里、騰訊就像是蓋別墅,一邊蓋、一邊賣。賣得好,就追加投入,搶占流量和份額,賣的不好,果斷斷臂求生,裁員砍項目。這是一種橫向的生意模式。

      而工業軟件的開發則像是蓋摩天大樓,不存在并行的關系,就是需要一層一層往上蓋,一步一步去開發,實踐、再花數年時間去驗證、迭代和優化。這是一種縱向的發展方式。

      回到第二個問題:從資本講故事的角度來說,工業軟件在阿里、騰訊眼里不是一個好賽道。

      這句話需要辯證的來看待,放在國內這句話是成立的,但如果放在全球的話,工業軟件是一個好賽道。

      目前我國是全球制造業環節完備、種類全、就業規模也多的國家,每年我國的工業產值可以為全球貢獻超60%。

      但是這個的成績背后,我國的工業軟件份額中,國產工業軟件僅占5%不到,其他90%的市場份額都被國外的工業軟件瓜分殆盡。

      這里一方面表示的是國產工業軟件的替代空間很大,的蛋糕,我們還有90%可以去爭奪。但另外一方面,國內制造業對于信息化改造空間很大,但另外一方面也顯示出國產工業軟件的競爭地位相對弱勢。

      之所以在這個千億賽道中,國產工業軟件會淪落至此,一方面是自己研發實力薄弱,市場競爭中太過內卷導致的;舉個例子,去年有一個南方軌道交通的廢標公告,一時間在行業內熱議。其主要的矛頭就直接工業軟件的“價格競爭”。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早在10多年前,工業軟件也有一波發展浪潮,當時也算是百花齊放,雖然各家公司的工業軟件的體驗都比較一般,功能也不怎么完善,但算是一次火苗,百花齊放。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國內的工業軟件很快就陷入了殘酷的價格戰,爭相壓價出售,導致許多企業終入不敷出,虧損嚴重,經營都成了問題,更別說加大研發投入了。

      在內卷這件事兒上,槍口指向了自己人,同時國外工業軟件巨頭也乘此來了一波偷襲。

      不過也有一些廠家在那場血雨腥風的價格戰中挺了過來,比如新迪數字、中望、浩辰等,雖然走的路線不同,但現在也算是國產CAD的中流砥柱了。

      隨著To C的消費級互聯網紅利見頂,資本也終于開始發現了工業軟件這塊裹在石中的寶玉、掩在沙里的赤金。

      進入2020年以來,國內各大CAD廠商,融資動作不斷。就拿去年比較轟動一時的新迪數字7億元C輪融資來說,就代表著,過去資本沒看到工業軟件的故事,但現在正在改變。而對于工業軟件這個壁壘深、投入周期長的賽道,即使阿里、騰訊現在意識到了價值,再入局研發也已經來不及了,可能只留投錢灑幣這一條路了。

      后說一說“國內對工業軟件的偏見”。

      看到某位知友的評論:對于廣大制造業的老板、領導們來說,阿里研發出釘釘,比搞出工業軟件更有意義。

      這個評論有1500多人點贊,也算是一陣見血的說出了部分現狀,我們的制造業總是在過分的強調管理,試圖講人的基本能力發揮到,加班、白夜班輪班、考勤..... 似乎制造業的轉型,無需靠信息化的手段、只需要多增加幾個“廠妹”就能解決。

      從現階段人力成本優勢還在的情況下,這么做沒問題。但這種小作坊式的工業生產能走多久?未來隨著中國的人力成本逐步高昂(現在已經在逐步上升了),企業還是要靠招“廠妹”,增加人力來解決嗎?

      未來的制造業,必是信息化、工業互聯網的天下。而作為工業研發設計中,難度高的CAD、CAE等軟件,又是引領中國制造業升級換代的信息化領頭羊。

      所以小作坊,不注重生產環節的信息化、模板化和標準化,這種偏見遲早會成為企業倒閉的墳墓。

      另外一個偏見是:不注重正版,喜歡破解、盜版。大部分企業家都沒有理解工業軟件對于制造業的價值,大部人認為沒了工業軟件,充其量忙點,都不承認工業軟件對于企業的價值,不愿為此付錢。

      所以能用盜版就用盜版,能破解就破解!所以國外軟件廠商也就和國內的制造業企業玩起了“貓鼠游戲”,抓到就天價賠償!

      但這種現狀又能持續多久?其實對于普通研發設計的工程師來說:這個文件格式你是否支持,我們出模都是這個?這個同樣的功能,你們有沒有,有沒有比國外的軟件好用?

      只要滿足工程師的日常研發設計需求,用國內的三維CAD設計軟件,并沒有想象中的阻力那么大,畢竟都是打工人,終的軟件使用的決策權,還是在高層。

      在軟件平替和兼容性這一塊,我了解到的國產三維CAD這塊,新迪數字算是做的不錯的,可以兼容主流的36種格式,關鍵是別的軟件設計出的模型,在天工CAD里面不僅可以打開,還可以對模型以及模型的零部件進行深度編輯和修改。

      國產替代,不是讓國內的制造業完全拋棄國外軟件,只使用國產三維CAD,而是不影響業務的情況下,工程師能有良好的研發設計體驗,企業的采購成本還能降低。

      回到上面的問題上來,阿里、騰訊雖然不做工業軟件,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和規模優勢,為國產工業軟件做基本加持和市場開拓。

      這樣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進入的途徑,現在華為的工業云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對于工業軟件的打工人來說,還是希望國家政策、制造企業、國內資本以及行業工程師,都能多關注一下國產工業軟件。


      聯系方式

      • 電  話:0592-6372630
      • 銷售經理:蘭順長
      • 手  機:18030129916
      • 微  信:18030129916